芒种这天的活动介绍
1、送花神在古代,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。芒种已近五月间,百花开始凋残、零落,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,饯送花神归位,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,盼望来年再次相会。
2、安苗
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,始于明初。每到芒种时节,种完水稻,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,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。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,把面捏成五谷六畜、瓜果蔬菜等形状,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,作为祭祀供品,祈求五谷丰登、村民平安。
3、煮梅
有传说称煮梅的习俗起源于夏朝。在南方,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。青梅具有多种营养保健功能,但青梅鲜果酸涩,需加工食用,这便是煮梅,而最有名的煮梅典故莫过于“三国”里的“青梅煮酒论英雄”了。
4、开犁
浙江一些地区有“开犁节”,在芒种当天举办。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:牛是天庭的司草官,因为同情人间饥荒,偷偷播下草籽,但结果导致野草疯长,农田被野草淹没使农人无法耕种。上天为了惩罚牛,指令其下凡犁田,直至今日。
为什么小满之后不是大满是芒种?
从事实上的对应关系来看,“芒种”就是想像中的“大满”,与“小满”形成节气上的对应关系。那么,为什么取“芒种”,而弃“大满”?古人有不同的解释。古《历书》称:“斗指甲为小满,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,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,故名也。”对于“芒种”,《月令七十二侯集解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五月节,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。”
如此解释从字义上很好理解,就是到小满时节,麦子便快要成熟了,但又没有完全成熟;芒种到来时,有锋芒的谷物要栽种。但深究下去却是问题。从小满到芒种,麦子已成,稻子已插,其他农作物也已进入了快速生长期,并没有“稼种”现象。
对此,古人也一直希望有一个合理的解释。明顾元庆《檐暴偶谈》认为,小满和芒种两个节气时,“皆指麦言”,意思是都针对麦子的成熟和收获情况来说的。
《檐暴偶谈》的说法,其实是宋人的观点。《懒真子》一书里即称:“皆谓麦也。小满,四月中,谓麦之气至此,方小满而未熟也;芒种,五月节,‘种’读如‘种类’之‘种’,谓种之有芒者,麦也,至是当熟矣。”
还有说法认为:月满则亏,水满则溢,事物发展到了极致之后就会走下坡路了。而“大”和“满”都是表示事物达到了极致,以后没有了继续发展的空间了。正所谓“谦受益,满招损”,取用小满表示的是将熟未熟还有向上的空间,而大满这个名称则不符合古人的思想。